Key takeaways
巴西是全球数字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,同时也是身份欺诈最严重的国家之一——仅2025年第一季度,欺诈尝试就超过190万次。
手机被盗、民事身份碎片化与薄弱的同意/数据控制,使该国成为有组织犯罪的“肥沃土壤”。
依赖人工审核或一次性生物识别的传统做法,已难以抵御深度伪造、冒名顶替以及INSS这类系统性欺诈。
唯一有效路径是构建“纵深防御”框架:文件核验 + 高级生物识别 + 持续监控 + 可追溯同意,并以公私协作为支撑。
巴西面临一个悖论:高度数字化,却对身份欺诈极度脆弱。举例来说,仅在2025年第一季度就发生近190万起银行欺诈尝试,为自2023年开始统计以来的最高值。
但这还不是全部。到2025年2月,平均每2.2秒发生一次攻击,同比增长约40%。此外,巴西国家数据保护局(ANPD)在2025年8月登记了250多起数据泄露事件,密码盗窃则同比增长160%。
巴西的身份欺诈并非偶发,而是高收益的生意:犯罪组织把实体盗窃、社会工程、人工智能和监管空白拼接起来,形成大规模的欺诈产业链。
因此,本文将阐述如何真正遏制巴西的身份欺诈并降低其影响,避免其持续演变为企业的结构性成本。
促使身份欺诈高发的五个关键因素:
在巴西,一部被盗手机就可能卷入一场大规模欺诈。该国是此类盗窃的“全球之最”:每年10个巴西人就有1人受害,被盗设备很少以二手机形式回流市场;犯罪分子真正看重的是手机里的数据与访问权限。
一个看似“小事故”,如何演变成身份与金融欺诈:
链条上的每一步,都会抬升最初盗窃的“客单价”。受害者往往需数周才能完全夺回账户控制权,而犯罪者的收益却是“即时到账”。一部约500美元的中端机,能撬动“数千美元”的贷款与交易。与此同时,落网概率偏低:执法资源多投向暴力犯罪,数字欺诈侦办相对不足。
欺诈对银行与金融科技的冲击可分三类:
此外,一旦被认定缺乏充分的反欺诈控制,还可能面临巴西央行与ANPD的罚款。
现实是,很多巴西的银行、金融科技与在线博彩运营商,所用身份核验方案已落后于当下欺诈的复杂度——几年前还能当“防线”的控件,如今明显力不从心。
首先,人工审核无法规模化:手动核对证件与自拍既慢又贵,还注定抵不过越来越以假乱真的伪造与深度伪造。
其次,单一生物识别带来虚假的安全感:只在开户时收一张“自拍”,若缺少强健的活体检测与IP/地理位置/证件分析等辅助信号,这道关口太脆弱。
最后,许多企业仍把核验当作一次性的开户动作,而不是持续性的过程。周期性生物认证与随机的IP/定位校验,能显著压降欺诈率。
面对像巴西这样根深蒂固、近乎“地方病”的欺诈,唯有搭建纵深防御。并非一味加摩擦或加成本,而是让多层控件协同增效。
关键之一,是强化公民身份与数字凭证。国家身份证(Carteira de Identidade Nacional,CIN)是重要一步,但仍需配套现代认证机制,如生物识别。
核验流程需向“反欺诈思维”演进:整合证件核验、带活体的生物识别、人脸1:1比对、设备/IP信号与实时行为分析。
持续监控已对不少受监管主体成为强制要求,也应融入所有核验流:监测交易模式、联查制裁/敏感人物(PEP)名单、识别异常活动等。
另一根支柱是可追溯同意。INSS事件证明:缺少可核验、可撤销的同意记录,系统性欺诈只是时间问题。应建立定期审计与关键变更的额外生物因子。
最后是人。需提升数字素养,尤其是脆弱人群;同时提供快速响应工具:一键冻结、可疑活动的主动预警等。
仅靠私营技术无法根治巴西身份欺诈。需要协同治理框架:公共部门制定清晰的合规/同意标准,独立审计机构,严惩纵容与失责者;并推动大规模数字素养宣传,重点面向老年人与弱势群体。
与此同时,银行、金融科技、运营商与公共机构必须协作,打击SIM换卡与泄露数据的倒卖。2025年扩展并与银行App打通的“安全手机”(Celular Seguro)计划就是正面案例。
反欺诈不是“费用”,而是价值主张的投资。用对指标,才能讲清ROI:
当这些指标摆在台面上,财务团队也会看到:反欺诈不仅在“护城”,更在“增效”。
在巴西,企业一面要合规(KYC/AML),一面要对抗与日俱增的欺诈。问题在于,许多本地方案已显短板:IDWall过度依赖人工审核,拖慢开户;Unico缺乏端到端平台,留下可被利用的缺口。
Didit正是为改变这道等式而生。 我们针对巴西欺诈生态而设计:将证件核验、高级生物识别、权威数据源校验与全球筛查,融合进一套灵活、开放、经济的平台。并提供首个免费且无限量的KYC方案,让任何企业都能“零门槛”开启用户核验。
借助Didit,你可自定义核验流程:从开户到生物认证,始终与巴西快速变化的监管保持一致。结果很明确:更少欺诈、更高信任,核验真正为业务增值。